可換股債券 投資吸引力浮現

【陳嘉穎】踏入下半年,投資者都在估計到底聯儲局何時會宣布減息。與此同時,港息雖然已從低位抽升,但1個月銀行業同拆息仍然只有不足1厘1。投資者四處尋找收益機會,筆者認為,其中一種頗為值得留意的收益工具便是美國的可換股債券(Convertible Bonds)。
增值與防守力兼備
可換股債券是一種混合型證券,結合了傳統債券的固定收益特性與股票的升值潛力:當企業股價向好時,持有者可選擇將之轉換為股票,享受資本增值的潛力;反之若市況表現不穩,則仍可保留債券身分,持續收取債息,以減低資產價格波動對投資組合的影響,尤其在目前發行活動加快、新債條款更具吸引力,因而獲得不少投資者關注。
相信很多投資者都知道,一般來說股票的升值潛力較大、波動卻也較高;而債券的投資回報相對地低,但風險也較低。那麼,可換股債券究竟屬於哪一種呢?答案是兩者兼備。從風險回報角度分析,可換股債券擁有「非對稱回報」特性,簡單而言,就是其上行潛力較大,而下行風險則較為有限。歷史數據顯示,在過去35年間美國可換股債券的總回報與股票差不多,而整體波幅則明顯較低,對於長線投資者而言這毋疑是一大吸引力。
市場上可換股債券大致可分為三類:收益型、總回報型及股票型。收益型債券以穩定回報為主,轉換條款較為保守,風險亦較低;股票型的轉換溢價較低,股價敏感度高,升跌幅度往往緊貼大市,較為適合進取型投資者。至於總回報型則處於兩者之間,風險回報比例較為理想,亦是目前市場上較受關注的一類。
票息上升成為吸納時機
近年美國可換股債券市場呈現明顯復甦勢頭,單是在2024年的發行量已超出市場預期,原因是央行利率已由低位上升不,企業的融資成本隨之增加,於是紛紛轉向可換股債券市場,以較低票息進行融資,此舉既可減輕利息支出,亦有助管理資本結構。值得留意的是,美國新一批可換股債券的票息較以往更為吸引,舉例說,在2021年其平均票息約為1.5%,但到了2024年則升至約3.2%。
由於可換股債券的定價涉及發行企業的基本面、信貸評級、股價走勢及市場利率等多重因素,被動式投資往往難以精準捕捉當中的潛力及風險。相反來說,採用主動管理將更能因應市場情況靈活調整倉位,並分散風險,提升整體組合的抗震能力,尤其是市場持續波動,這種策略就變得更加重要。總括而言,面對國際形勢變幻、貿易磨擦持續,筆者認為投資者需更謹慎部署資產,而美國可換股債券正提供一個兼顧增長與防守的中庸之道,有助為投資組合增添「穩中求進」的動力。
資料來源:
1. 安聯投資、香港銀行公會港元利息結算利率,數據截至2025年7月22日。
原文刊載於Money Times專欄 04/08/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