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動車到海上貨輪:能源效率是轉型關鍵
【蘇可奇】隨著電動車日益普及,消費者的要求愈來愈高,希望電動車更加「耐跑」,簡單而言,就是單次充電可以行駛多遠。
去年全球電動車銷量突破 1,700 萬輛,佔整體汽車銷售逾兩成。目前業界的討論焦點集中於減碳與電池原料的永續性,反觀「能效」議題卻長期被忽略。事實上,提升能效不僅能延長續航時間,更是推動電動車普及的關鍵因素。
延長續航時間成關鍵
想讓電動車跑得更遠,除了電池,還得靠省力的設計,當中又可分為滾動阻力與空氣阻力。以滾動阻力為例,車輛越重、輪胎與地面摩擦越大,能耗自然越高。電動車因電池重量較重,天生「壓地」,因此輪胎廠商紛紛推出「低阻力輪胎」,如同替車子換上更滑順的鞋底,最多可節省 9% 的能量。
空氣阻力則是另一個「隱形敵人」。車速越快,迎面而來的風就越像拉後腿。車廠透過流線型設計,甚至連門把與後視鏡都講究造型,目的就是減低風阻。電動車在這方面具備天然優勢,因為不需大面積散熱,車頭可設計得更小、更平滑,降低風阻的能力也更佳。
從能源轉換效率來看,電動車可將約 77% 的電能轉化為動能,而傳統內燃機車輛僅能轉化 12% 至 30%。兩者的差距,來自於電動車的能量損耗較少,且在煞車時回收部分能量,用於為電池充電。
能源效率的挑戰不止存在於陸地,海運業同樣面臨減碳壓力。海運佔全球貿易量的 80%,卻也貢獻了交通運輸業逾 10% 的二氧化碳排放。隨著貨運量持續上升,如何在不推高運費的情況下減碳,成為業界難題。
優化船體流體力學
目前航運業仍以重油(HFO)為主,全面電氣化則受限於航程長與技術瓶頸,於是綠色氨與生物燃料便成為具潛力的低碳替代品。同時,船舶設計也朝向更高能效邁進,包括優化船體流體力學、航線規劃與航速控制等。
歐洲正領先推動航運業與淨零目標接軌。歐盟於 2024 年初將碳排放交易系統擴展至所有總噸位超過 5,000噸的船舶,未達標船舶須購買「補償單位」抵銷排放,形成實質財務壓力。國際海事組織(IMO)亦正推動類似碳定價機制,預計 2027 年實施。
無論是陸上的電動車,還是海上的貨輪,能源效率正逐步成為淨零轉型的核心命題。唯有在技術創新與政策引導下,我們才能真正邁向更可持續的交通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