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復甦背後的散戶力量

【鍾秀霞】在第三季,中國股市持續交出好表現。而今年股市復甦的一大特徵,是中國內地散戶投資者的參與度顯著提升。中國A股的融資融券餘額突破2萬億元人民幣,重返十年高位,反映市場情緒日趨樂觀。與此同時,我們看到來自內地的資金大舉流入香港股市,近來俗稱北水的南向港股通資金,目前已約佔港股每日成交量的25%,是三年前的兩倍。
中國投資渠道相對有限
目內地散戶為何開始回歸股市?原因相信有幾個。首先,筆者過往多次談及,內地投資者可以選擇的投資渠道相對有限,本來「買磚頭」是很多中國家庭的熱門之選,但近年內地房地產市道低迷,民眾的置業欲望自然下降;同時,中國正處於低息環境,目前10年期中國國債的收益率僅為1.7%左右,中國的家庭存款總額超過20萬億美元,其中有大量資金原本放在銀行做定期存款賺取利息,但隨著利率逐步降低,資金亦需另尋出路,有部分流入股市也不難理解。
其次,我們認為中國投資者對於一些增長主題──尤其是科技相關板塊的興趣日益濃厚。自從DeepSeek時刻爆發後,中國的科技板塊迎來了新一波增長動力,外界發現即使美國作出了科技限制,中國的科技發展仍然相當有實力。早前美國政府取消了對中國銷售晶片設計軟體的出口許可要求,使中美兩國的貿易緊張局勢有所緩和,也將有利中國的人工智能進一步發展。
數碼世界的戰略部署
除了高端科技發展,中國的能源基礎設施也在迅速升級,隨著風能與太陽能發電佔比上升,中國正積極推動電力系統的智能化與分散化,以支援新興科技產業的發展需求。身處數碼世界,很多產業的耗電量都愈來愈大,數據中心當然是當中的佼佼者,但包括電動車、無人機、機械人、感測器,以及支援這些新興行業的半導體與人工智能技術,其實都非常依賴能源。除此之外,很多高科技產業所需的基本材料如鋼鐵、鋁與銅等,在冶煉過程中也需要消耗大量電力。
中國政府深明若要在製造業取得領導地位,就必須加強電力產能。事實上,中國目前的發電量已是美國的兩倍以上,而其裝機發電容量則遠超美國與歐盟的總和。如今中國建好的特高壓輸電線路共有42條,總長達25,000英里,另有12條則正在興建之中;相較之下,美國尚未建成任何一條。這些龐大的基礎設施,使中國企業能夠獲得廉價且穩定的電力供應,形成顯著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