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攀登「憂慮之牆」

【馬桂銓】投資者仍在攀登「憂慮之牆」。在6月首16日,美國標普500指數上升2.1%,延續了5月份的6.3%漲幅。歐洲股市保持平穩,MSCI歐洲指數(當地貨幣計)微跌0.2%,但年初迄今仍上漲約10%。日股方面,MSCI日本指數於6月下跌1.1%,年初至今微跌0.3%。過去數周,投資者關注關稅對美國消費、通脹及整體經濟有否造成影響。關稅對經濟產生負面衝擊的主要渠道是透過推高物價,對消費者帶來額外負擔,從而削減其實質收入。但目前我們尚未看到通脹有明顯加速的跡象。
5月份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按年升2.35%,低於市場預期的2.4%;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則上升2.6%,同樣低於市場預期。關稅影響尚未浮現,原因是其他推升通脹的因素(如樓價)抵消了部分效應。
5月美國零售銷售下滑幅度也高於預期,反映零售數據表現疲弱。然而,進口價格持續上升,顯示關稅對美國市場仍然造成一定壓力。關稅轉嫁至消費者的情況較預期來得緩慢,但有報道指美國多家企業正打算於未來數月加價,屆時我們將會更清楚關稅對整體消費價格的影響。不過,5月份美國消費者信心已有改善,密西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從52.2大幅上升至60.5,高於市場預期,更是自2024年12月以來首次上升。踏入下半年,值得關注的問題是:若經濟「軟數據」持續改善,投資者會否忽略「硬數據」的疲弱表現?
第一季業績差不多已全部揭盅,標普500指數中有497家公司公布了結果,當中有76.3%企業的表現超出分析師預期,高於長期平均的67.0%,只略低於過去四季平均的77.0%。整體而言,第一季每股盈利按年增長料達13.7%,遠超先前預期的8%;收入增長預估為5.0%。在歐洲,也有58.9%的公司業績超出市場預期,Stoxx600指數成份股的盈利按年增長料達2.4%,同樣優於預期的-1.5%。
整體來看,市場預期歐美企業盈利將持續改善。展望第二季,美國企業的盈利增長預測為5.7%,歐洲則為2.4%。部分投資者或認為歐洲前景較美國更吸引,原因是歐洲企業盈利已開始回升,可望帶動股價上揚。再者,歐股的估值也明顯低於美股,美股未來12個月的預估市盈率約為22倍,而歐股僅為14.5倍。
儘管美股市場反彈,筆者取態仍然謹慎。宏觀經濟不明朗再加上估值高企,限制了美股的吸引力。不過,對於長期投資者(即投資期超過一年者)而言,當指數回落至5,000點以下時,或可考慮增持美股。長遠而言,筆者依然偏好美國市場。至於風險偏好較低的投資者,則可考慮一個多元化、集中於投資級評債券的環球組合,以駕馭市場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