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投資的「三低兩高」

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聽到「三長兩短」這個詞,通常用來描述意外或不幸的情況。在退休規劃中,其實也存類似的潛在風險,名為「三低兩高」,包括低估壽命長度、低估醫療開支、低估通脹影響,以及高估投資回報和高估投資時間,這些問題若未能及早重視和作出改善,或會對退休生活帶來巨大挑戰。
(一)低估壽命長度
香港作為全球人均壽命最長的地區之一,平均壽命超過80歲,而且隨着醫療水平提升和及生活條件改善,相信人均壽命只會有增無減。假如我們低估長壽風險,屆時儲蓄或不足應付更長的退休生活。因此,投資者在規劃退休時,應充分考慮長壽的可能性,作充裕的預算。
(二)低估醫療開支
隨着年齡增長,健康問題越發常見,醫療費用也是或可忽視的負擔。根據醫務衞生局數據1 ,2022/23 年度人均醫療開支為3.9萬元,較上年度上升15%。醫療費用的漲幅通常高於一般通脹,一旦患上重大疾病或需要長期照顧,額外的醫療開支或會侵蝕原本的退休儲蓄。要減輕未來的財務壓力,退休投資者宜提早預留醫療費用,並可考慮投保醫療保險增添保障。
(三)低估通脹影響
通脹是資產價值的「無形殺手」。根據統計處資料2 ,2014年至2024年間,整體消費物價累計上升21.5%,即平均每年上升2%,當中以食品、水、電、燃氣等的價格漲幅尤為顯著。這些日常必需開支難以大幅削減,實際購買力又會被通脹蠶食,在財富越來越貶值下,退休生活或會捉襟見肘。因此,在規劃退休儲時,必須將通脹納入考慮因素,同時在退休後應持續投資,確保資產增值能力,以抵禦資產貶值的風險。
(四)高估投資回報
至於「高「部分,就是有些投資者在制定投資計劃時,往往對回報抱有過高期望,但實際結果或存在落差,令晚年生活大失預算。退休投資長達數十年,要持續獲取高回報極具挑戰性,尤其隨着年齡增長,資產組合需逐步轉向穩健配置,以降低投資風險,同時也意味着潛在回報會相應減少。投資者應以理性的態度制定和管理回報期望,實現務實可達的儲蓄目標。
(五)高估投資時間
最後一點是,許多人會高估投資時間,認為退休遙不可及,因此「闊佬懶理」。然而,等到迫近退休年齡才開始正視,已錯失複利效應的良機。退休儲蓄的黃金時期是越早越好,能讓複利效應充分發揮,加上承受風險的能力較高,可以投資於風險資產,以爭取較高的長期潛在回報。
退休規劃是一個長遠且需要謹慎對待的過程,投資者應及早正視「三低兩高」的問題,立刻部署及展開行動,方能更好地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奠定穩健的財務基礎。
1. https://www.healthbureau.gov.hk/statistics/cn/dha.htm
2. https://www.censtatd.gov.hk/tc/chat20250324.html
本文內所載的資料於刊載時均取材自本公司相信是準確及可靠的來源。本公司保留權利於任何時間更改任何資料,無須另行通知。本文並非就內文提及的任何證券提供或邀請或招攬買賣該等證券。閣下不應僅就此文件提供的資料而作出投資決定,並請向財務顧問諮詢獨立意見。投資涉及風險,尤其是投資於新興及發展中市場所附帶之風險。過往表現並非未來表現的指引。
本文件並未經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審核。
發行人為安聯環球投資亞太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