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實行綠色及數碼雙轉型 可持續投資機遇湧現
摘要
過去數十年,亞洲一直是全球經濟的火車頭,更為投資者創造了不少亮麗的投資機會。但在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後,亞洲諸國卻正面對一大難題──氣候暖化。如果應對失當,將會為社會及經濟帶來嚴峻後果。
氣候變化對亞洲構成嚴重威脅
當然,氣候暖化是全球共同面對的問題,不過亞洲卻有兩大獨特處境。首先是地理問題,根據城市轉型聯盟數據,就居於低窪沿海地區的城市人口數量而言,在全球前十大名單中,亞洲國家就佔去其八,分別有中國、印度、孟加拉、印尼、日本、越南、泰國和菲律賓。氣候暖化將導致海平面上升,並引致洪水和風暴等惡劣天氣,對這些沿海地區構成嚴重威脅,例如破壞城市基建設施並帶來經濟損失,甚至造成人命傷亡。
另一處境是城市化。環顧全球,亞洲的城市化比例雖然不算高,但城市人口卻佔全球整體的逾半。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指出隨着亞洲經濟持續蓬勃發展,城市化的步伐只會有增無減。因此,亞洲城市實有必要改善規劃,以減少對環境、經濟和民生所造成的打擊。
城市規劃必然涉及資金,亞洲開發銀行的統計指出,於2016至2030年間,亞洲的基建融資缺口每年高達1.7萬億美元,當中有約六成需私人市場的融資參與,才能發展充足的交通、電力、電訊、供水和衛生等設施,以支援經濟發展、解決貧困問題,同時應對氣候危機。
兩招改善氣候變化適應力
那麼亞洲國家應如何規劃更可持續的城市,以提升氣候變化的適應力?答案是實行綠色和數碼「雙轉型」。在綠色基建方面,亞洲可加強保護城市的海岸綫與綠地、建設「海綿城市」、或引入綠化屋頂等綠色建築。其次,亞洲也應推動數碼轉型,以配備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智慧城市,全方位地管理能源消耗與效益、水資源、廢物處理、交通運輸等各個領域,以緩解氣候暖化的衝擊。
事實上,亞洲多國已提出相應的氣候政策,從而提升氣候適應力,例如在今年2月,中國便發布了《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以城市為切入點,開展氣候適應型城市的試點工作;新加坡的《2030年綠色發展藍圖》,為城市綠化、碳中和建築和海岸綫保護提出具體政策目標;至於印尼的《2050年低碳和氣候復原力長期戰略》,則希望提升經濟、社會和民生、生態系統和景觀這三大領域的氣候復原力,務求在2050年前,把由氣候變化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控制在GDP的3.45%。
亞洲城市正朝着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進發,在這趟旅程中,將會有不同的投資機遇湧現。身為業界可持續投資先驅之一,我們一直致力發掘主宰未來的大趨勢、並具吸引力的投資主題,希望能為環境出一分力之餘,也為投資者帶來理想的潛在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