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資產做好「抗震」準備
摘要
近月地震頻繁,日本福島、台灣花蓮及中國東南部近岸相繼發生不同強度的地震,其中內地那次的震央離香港較近,因此不少市民亦罕有地感受到明顯震動,並驚覺原來香港亦存在地震危機。不過,投資者是否細想過,我們的資產也有「地震」危機?
盡早儲蓄應付突發需要
以現今科技水平而言,科學家仍無法精確地預測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規模等,但我們可以做好防災措施,例如提前準備糧食、急救用品、逃生路線及避難地點,並為建築物進行防震工程,以應對天災突襲。除了天災,我們的日常生活也有很多與財務相關的風險,例如醫療開支、失業、退休需要及負債等,特別是退休後,會失去工作收入來源,因此更需要充裕的儲備。愈早展開投資,投資期就愈長,複息效應的威力更趨強大,能夠為資產及回報帶來可觀的增值效益。
額外加固增資產抗震力
在地震帶的建築物通常會進行抗震加固工程,以提高其穩定性和抗震能力,即使發生地震,也能夠起到防護作用。在配置資產時,投資者亦應考慮添加不同的「抗震」元素,例如採取多元化投資策略,將資產分散投放在不同地區、板塊及資產類別,並顧及其相關性,以加強組合的穩定性及抗跌力,務求獲得長線的穩健回報。
假如想有額外的加固效果,投資者可考慮在有財政餘力時增加投資儲蓄,為未來提升保障。政府於2019/20課稅年度新增了「扣稅三寶」,在醫療及退休儲蓄範圍提供合計6.8萬元的扣稅上限,只要懂得活用「三寶」,不只可助打工仔精明慳稅,更可進一步提升醫療和退休保障。
保持警覺留意市場變化
在災難發生前,特別是經過長時間的平靜日子,我們或會對危機掉以輕心,而當發生地震時,亦會產生不安、恐慌、憂慮、焦急等負面情緒,亂竄逃生下或慌不擇路,令自己置身危險之中。投資世界亦潛藏難以避免的風險與波動性,投資者應多加注意市場的變化,積極管理個人資產,以應付突然如其來的狀況。在面對波動市況時,投資者宜保持鎮定,切勿被市場情緒所牽動,輕率作出不理性的投資決定,或令投資表現偏離進度,影響長遠回報。
投資者在逆市時總顯得無力,但與應對天災一樣,只要提前做好充分準備,時刻警惕,就能提升資產的抗跌力,將傷害減到最低。
向動物取經 啟發投資智慧
摘要
下周便是一眾打工仔翹首以待的復活節假期。提起復活節,不禁令人聯想到可愛的復活兔。除了外形可愛,我們從兔子身上或可學習到一些投資智慧,對理財和退休有一定裨益。